我國建筑業利潤長期低下,已成為行業和企業家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我國建筑業利潤低下的嚴重情況,從下圖幾組數據中可以得到清晰的反映:
各類型企業利潤率比較
注:2013年世界500強中國建企利潤率下滑至0.74%,主要受西班牙ACS虧損達4.9%所至,除ACS集團外,其他幾家海外建筑企業利潤率為3.10%。
圖中表明,同行業內相比,中國特大型建企贏利水平遠低于國外大型建企,同時也遠低于國內整個行業水平;與其他行業相比,中國建筑業遠低于中國工業平均水平,應屬利潤率最低的第二產業。
值得深思的是國內建筑業利潤長期低下是在我國建筑業增速為GDP增速2~3倍的情況下發生的,這違背一般的經濟學規律。另一個更不合常規的情形是,這樣利潤低下的行業在規模高速增長的同時,競爭卻愈趨激烈,企業數量越來越多,非但沒有企業退出轉移到其他行業,相反,特級、一級企業數量快速增長。這些年特級、一級企業幾乎沒有聽說有倒閉的,并購的也很少。
這種狀況確實威脅到了行業的健康發展,企業和協會一直據此向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施壓,要求改變清單報價(合理低價中標)招標政策,最好是回到定額計價制度;住建部為控制總承包企業數量遏制惡性競爭出臺新《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標準》,意欲減少特級資質企業數量。企業的愿望和政府主管部門調控政策能達到目的嗎?造成這樣狀況的原因到底又是什么呢?
問題表象
業內專家與企業家普遍認為是由兩種情況造成的:一是產能過剩,二是生產方式落后。產能過剩造成業主方壓價、建企間惡性競爭。生產方式落后意指在整個產業鏈中,被業主、設計方等利潤分割太多,留給施工單位太少了,大家要求政府來改變現行行業體制。
控制競爭,控制上游產業的利潤剝奪,工程造價的結算方法最好回到定額時代,似乎建筑業的發展希望押在政府身上,與企業自身關系甚少。
這種情形已存在了很多年,建企企業家喊了很多年,協會也幫行業呼吁了很多年,事態非但沒有朝著企業期望的方向去發展。相反,企業數量愈來愈多,惡性競爭愈演愈烈,產業方式調整也相當緩慢,工程總承包模式(EPC)始終未能形成主流。
即就很有必要深究一下,問題表象背后的真相是什么?解決問題的出路又在何方?
我們一定要清醒意識到:現在世界大勢是低碳經濟,投資主體是民營企業。這種大背景下,最低價中標(用最低的消耗建成合格的建筑產品)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政府投資項目引用最低價中標更是早已通行的國際慣例。在這樣的趨勢下,如何改變行業現狀和企業生存狀態才是企業家應該思考和突破的地方。
我們也一定要意識到,在當前的中國大環境下,等待政府部門的努力來改善行業環境的想法是天真的,近10多年的產業變遷已證實了這一點。我們現在更應多反省自己:目前的現狀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改變嗎?企業的努力能影響產業朝良性方向發展嗎?魯班咨詢研究表明,企業內部的變革和提升更能讓我們自己逃離困境,更能改變行業現狀。
當前的行業困境主要是企業長期以來在落后的經營理念、長期定額計價方式和計劃經濟思維的影響下,由于企業變革和管理提升停滯不前所造成的。
真 相
建筑業作為一個高危(原罪多導致的法律風險)和高風險(成本、質量、安全方面的專業風險)行業,獲取這么低的利潤是十分不合理的。
一方面大家叫苦不迭,另一方面又有越來越多的行業新人和新企業往里擠,一個工程幾十家、上百家企業競標打破頭。建筑行業利潤比其他行業低很多,風險又大很多,且行業增長是GDP增速的2~3倍,產能過剩卻越來越嚴重,這不符合一般經濟學規律:水往低處流,錢往高處走。真相是什么?
真相一:企業利潤低,項目利潤高
現在所謂的行業利潤低,大家的說法和統計數據反映的是企業總部利潤低,實際上項目上利潤應該不低。
由于國內建企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落后,無法進行集約化經營,大多數民營建企和越來越多的大型國營建企采取項目承包制的方式作為項目數量和地域擴張的主要手段。這種簡單粗放的企業運營模式的結果是大量利潤留存在項目上,有的企業總部本身只承擔“稅務局”的角色,收點管理費了事,或靠內部銀行賺錢,甚至有一批靠陪標、圍標收取費用過日子的建筑企業。
而項目承擔全部的責任(拿項目、籌資、質量、安全、進度)。企業總部每個項目總共才收取1~3個點的管理費,管理費開支完,有的項目還要幫忙揩屁股(虧損大后項目經理跑了),一年下來就不可能高利潤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總部拿低利潤就是正常的了,項目留取高利潤也是應該的了。
真相二:企業和項目的利潤都低,項目成員或分包供應商 利潤高
這也是企業管理能力不強的典型現象之一,富了和尚窮了廟。企業的各級單位都沒掙到錢,項目上掌權(發包、采購)的個人掙到錢了,分包商、供應商掙到錢了。
這種狀況在國有大型建企中更為普遍,民營建企中也不在少數。項目上利潤漏洞很多,總部和項目部都對成本管控乏力,項目上到處跑冒滴漏。最為嚴重的是,在總部管控無力的情況下,項目掌權人員缺乏職業精神,為個人私利,對分包商、供應商放水,造成項目虧損。
真相三:總承包企業利潤低,專業公司利潤高
在整個行業利潤低的背景下,行業細分市場卻大相徑庭,差別巨大(見下表)。
表1-1 不同類型建企經營數據
從表中可以看出專業化公司利潤率要高很多,約為總承包類公司2~3倍(其中中國建筑利潤大部分來自房產,否則差距更大),市盈率是總承包類的2~5倍,說明專業化公司擁有更高的贏利能力,且資本市場對專業經營模式有更高的認可,但我們的企業卻非常熱衷于做大、做全、多元化,無心在主業或在某個領域做強、做專業、做品牌,導致利潤低下。
總承包類企業數量眾多,企業間品牌差異化小,缺乏獨特的核心競爭力,低價競爭就成了必然手段,低利潤生存就成為行業常態了。
真相四:企業、項目、個人和分包商均利潤甚低,但并非主流
道理很簡單,這樣的企業本身是不可能長期生存的,會自然解體,或轉行,或被兼并、收購。市場經濟規律決定了市場具有自然調節的能力,這樣的企業和行業都不可能久存,并不需要我們去擔心。
真正需要擔心的是由于行業復雜度和企業管理落后導致的企業總部利潤低下,利潤流向項目、個人和供應商的情況,嚴重影響到了行業良性可持續發展。項目、個人、分包和供應商,拿的錢再多,不會成為行業生產再投入(技術、信息化、人才培養等),沒有反哺到行業進步,對行業發展非常不利。
深層原因
產能過剩導致惡性競爭和壓價,問題僅考慮到這一步還失之膚淺。
產能過剩其實只是表象,行業長期利潤低下、規模高速增長的背景下還出現產能過剩,一定有其深層原因,即國內建企長期不注重內部核心競爭力建設,導致行業門檻過低,新進入者可以很容易且風險較低的加入競爭。
當前總承包類企業由于長期在計劃經濟思維中打轉,對關系競爭力的極度迷戀,疏于企業內功的提升,缺乏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在品牌、技術、資金運營、采購、成本控制等方面對新進入者都構不成競爭門檻。特別我國建筑業長期處于規模不經濟的現狀,大企業成本比小企業成本高,小企業成本比個體包工頭成本高。這種行業狀況造成難以將有關系拿項目但沒有管理經驗的新進入者擋在門外,競爭者增多但無法控制。
任何行業進步,實施行業整合,提高價格和利潤空間只有兩種路徑,一種依賴品牌,如蘋果、奢侈品牌,一種依靠規模經濟的成本優勢兼并落后產能,阻止新進入者最后獲得定價權。如家電、百貨連鎖行業。中國建筑業兩種情形都沒有能實現,產能過剩就無法控制。
中國建筑業曾經有過好日子,筆者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當項目經理時,由于大企業少,建企地位相當高:有高達30%的預付款,定額計價以上還要有數百元每平方的人工、機械、周轉材料補貼,這樣的好日子已一去不復返了。市場經濟的價格和競爭激烈程度畢竟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行政調節很難起到決定性作用。
現在的巨額墊資、惡性壓價很大程度上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大可不必抱怨業主太壞。逼政府出臺管制政策,大家則用陰陽合同來對付,且這些都是施工企業自己在配合,已說明這些做法有違市場經濟規則,作用不大。BT、BOT不就是合法的帶資墊資嗎?市場經濟只要雙方情愿、不違法,一般都是合理的。
因此改變競爭生態的責任首先是企業,不是政府產業政策。
有些大型建企企業家甚至還存在這樣的陳舊觀念:大企業成本高是必然的,負擔大、老問題多。完全忘記一個企業家應盡的責任,就是通過不斷創新提升企業生產效率,用最少的資源投入生產出最大的社會價值和福利,這是企業家的天職。
大型建企有不利之處,但應該看到相比于小企業還擁有更多的有利之處。一年采購100萬噸鋼筋(大企業)總比采購1000噸鋼筋(包工頭)要便宜,100億的資金運作總比10個億的資金運作成本要低、效率要高。很多大型建企的企業家將自己的短處不斷放大看,卻沒有能力創新,將自己有利的一面如規模經濟效益,有效效發揮出來。企業家的責任是通過創新,克服企業短處,發揮企業的優勢,中國建筑業長期規模不經濟是不應該的。
從國際上看,建筑業早已呈現規模經濟的基本規律,這樣就形成了大企業數量很少,專業分包眾多的良性產業生態,日本、歐美無不如此。
從國內各個產業橫向比較看,隨著管理技術和信息化的發展,無論是第二產業還是第三產業,規模經濟已成為普遍規律,中餐業過去認為最不可能規模化經營的行業,現在已經到了沒有規模就不能生存的地步,大型連鎖品牌已有很多成功案例。
只要中國建筑業還處在規模不經濟狀態,就說明整個行業創新能力還太差,企業家還沒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建企企業家應該為此感到羞恥。中國建筑業耗用了全球森林砍伐量的50%以上,全球建筑用鋼材水泥的50%,將占中國社會碳排放總量的50%,我們還在高消耗、高排放地粗放發展產業,是對子孫后代、對地球、對全人類的犯罪。
建企企業家必須清醒意識到一點:中國建筑業只要不改變規模不經濟的現狀,產能過剩問題就不可能解決,惡性壓價競爭就不可能避免。而這一問題解決的第一責任人一定是企業自身,一定是企業家自己,等待政府政策無疑是瞎子等天亮。天助自助者,市場環境的改善首先依賴于自己的努力。
行業利潤低下的第二種表象是產業鏈分割不合理。企業和協會抱怨現在施工企業差不多淪落為“來料加工”了,被業主、設計方拿去的利潤過多,卻承擔了建造過程的大多工作和風險,希望政府來改變這種分配體制。
這種牢騷對行業發展完全無益,又是一種典型的計劃經濟思維。這種分配體制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政府并無能力調整(主要是市場在起作用),我們若再坐等這樣的機會,會貽誤行業發展良機。
產業鏈的整合和擴展是企業職能,是按市場經濟規律發生作用的,政府只要沒有搞禁入、搞行政壟斷,就是市場的事,是企業自己的事。建筑業的上游產業投資開發、設計只要不是類似石油、電子、通訊行業一樣的行政壟斷產業,我們提的問題就不存在。事實上恰是很多建企將有限資金大量抽血,投向房地產業是建筑業發展的最大障礙。不用協會呼吁、政府安排,企業只要有能力,自會爭著向上游瓜分利潤。
通過產業鏈整合提升企業利潤、建立競爭壁壘做得最好的是裝飾行業的金螳螂公司。擁有2000多位設計師的設計院,在2013年收購了全球最大的酒店室內設計公司——美國HBA設計公司。光這一點,就建立了很高的競爭壁壘。同時很大的加工后臺,數十萬平方的工業化廠房,原來工地上大量的濕作業減少了,工地現場施工文明程度提高,噪聲、污染大量減少,同時成本降低,更重要的是通過價值鏈的整合和建設,建立了競爭壁壘。另外,有一支近40人信息化隊伍,自己投資研發BI系統,每年投入巨大,使得在信息化管理方面明顯領先于同行。這些行動不是行政管理的結果,是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建立競爭壁壘的一種自然升級結果。
從近年的行業政策看,倒是建筑業行政壁壘越來越高,與國際、國內經濟潮流反動,與WTO原則相違背。最新的特級建企資質管理標準之高是國際上行業管理獨一無二的,這種產業政策對行業發展是利是弊?筆者認為壞處更多。
會不會形成食利階層?僅憑高資質收取掛靠費,可以不思進取?當前掛靠盛行,愈演愈烈,稅務局型企業集團眾多,難道不是高資質門檻的一種副產品嗎?
企業家只鉆營于提升資質,卻不熱衷于提升品牌、質量、成本的競爭力,難道不是對企業進步、行業發展的一種傷害嗎?
現階段的建筑業向上游發展,向上游要利潤,不是如何調整體制的問題,而是企業有沒有能力、戰略上合不合適的問題。
現實是我們建企建造階段的管理尚千瘡百孔,無論是質量、安全、成本,還是品牌戰略、資金能力都還問題多多,何以向上游擴展,何以瓜分產業鏈更多利潤。
魯班咨詢研究表明:當前建企項目管理的利潤空間應有10%(從2%到12%)以上的空間可以挖掘。當前各大建企“項目承包制”的比例越來越高,并不充足的資金投向房地產、多元化,每個特級企業都想投資建個豪華酒店而投入信息化、技術研發和人才資源建設的資金卻少得可憐,科技貢獻率是最低的行業之一,比農業還低很多。產業鏈中建造施工階段的事未能做好,卻大談向上游整合、瓜分上游產業的利潤,完全缺乏產業基礎。這方面想得過多、做的過多,反而傷害了建筑主業。
從以上分析可知,建筑業長久未能從低利潤惡性競爭中的環境脫離出來,是長期的計劃經濟思維害了我們,是對關系生產力極度迷戀的價值觀害了我們,是我們長期關注外部,不注重內功修煉的經營理念害了我們。
是到了我們自己來解放自己的時候了。
出路
當前我國建筑業實質上已成了一個“圍城”。
從資金的角度講,越來越多的企業從建筑業賺錢,將并不足夠多的資金投向房地產、建酒店和其他多元化產業,大幅減少了對建筑主業的反哺。
從人力資源的角度,越來越多賺到錢的企業家、項目經理轉身于其他行業,有經驗的項目經理、企業家向外行出逃,大量沒有經驗、沒有賺到錢的行業內外人士涌入建筑業搞承包冒險,質量、安全和腐敗問題層出不窮。中國建筑業的創新能力,幾乎全用在設計招標規則和如何圍標串標上,全國各地招標方法不下千種,圍標串標技巧更是五花八門,這才是中國建筑業的悲哀,無怪乎建筑業一直是被整頓的行業。這種大量高水準人才外流,低水平人力資源較易入行的現狀,對建筑業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這些現象是最令人憂慮的,是我們行業發展的最大障礙。
提升行業利潤,促進行業良性發展出路究竟在何方?
一是要研究行業發展規律,要讓行業認識到問題的本質。市場經濟規律在建筑業究竟是如何發生作用的。行業領導、企業家窮于應付公關和各個出問題項目上的救火。整個行業缺乏真正的研究力量,讓我們認清行業的本質和規律,采取有效措施。
二是樹立正確的企業價值觀,改變行業落后的計劃經濟思維。企業家應充分意識到自己的創新責任,放棄“等、靠、要”,建立 “平民精神”的經營理念,依靠勤奮、管理創新獲取平均利潤,甚至高于平均利潤。
行業環境固然不佳,誰能改變?誰來改變?
等待政府的產業政策救助,向房產、多元化發展,會喪失建筑主業的大好機會,建筑業大有可為,只是我們未能看清形勢,房地產一時暴利,卻終會有萬丈深淵來臨。
救行業、救企業首先是企業自己,企業家一定要承擔起創新責任。增速高達社會GDP增速2~3倍的行業宏觀環境正是發展良機,多反省自己,多練內功是正道。
三是大練內功,提升核心競爭力,建立行業壁壘。
當前行業的產能過剩和惡性競爭,說到底是行業門檻過低引起。如果筑高行業門檻,阻止有關系沒能力的新進入者,依靠現存企業的自身勢力,從品牌、技術、質量、成本多方面入手,提高競爭壁壘。大企業一定要突破規模不經濟的怪圈,獲得成本優勢,才能打破產能過剩的格局,才能淘汰眾多落后產能的中小企業,產業生態才能逐步進入良心循環。這樣“掛靠承包”、“內部項目承包制”一定需要被“直營”代替。甘于拿點管理費,自廢武功的經營現狀需要被扭轉。
要實現規模經濟優勢,國內大型建企一定要在信息化實現突破,盡快普及應用BIM技術。一把手要把精力轉到研究管理、研究信息化上來。利用信息化實現集約化經營,提升核心競爭力,建筑業利潤率的提升指日可待。
本文出自酒店裝修設計公司,轉載請注明原文網址摘自于http://lhjyzjgsyidu.com/news/624.html,未注明出處禁止轉載;
返回列表